国内**车内空气质量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自去年3月1日执行以来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内有关车内异味的投诉量却与日俱增。本以为该《指南》的出现填补了我国车内空气质量标准的空白,使得车内空气检测有标准可依,但终究因为《指南》只是推荐性国家标准,不具有法律效应,因此实施一年来收效甚微。
日前有消息称,环保部门计划对2012年3月起实施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进行修订,使其成为一种强制行标准。有人担心,即便是强制性标准出台,相关车企是否能按照标准执行,出现了问题又有谁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深究。
在很多人眼中,中国是一个汽车大国,但在汽车质量方面或许国内汽车行业只能算是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婴儿。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一直缺乏一套明确的车内空气质量标准,直到2012年3月《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的出台。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消费者对汽车空气质量的担忧,但该标准只是推荐性国家标准,而非强制实施,尚不足以填补我国汽车空气质量监管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空白。因此实施一年多时间以来,对车内空气质量的改进非常有限。央视曝光的德系三大豪华品牌阻尼材料污染车内空气事件就是很好的佐证。
由于《指南》只是推荐性国家标准,汽车企业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更何况,要想提高车内的空气质量,务必进行技术升级改造,这样必然增加成本。但企业即使增加成本,提高了车内的空气质量,也不会得到什么补贴政策,增加的成本反而会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和利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主动提高车内空气质量缺乏动力。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由于《指南》是推荐性国家标准,而非强制实施,不能作为维权索赔的依据。《指南》作为推荐性标准,仅仅就是让车主在购车时,如果对空气的质量有异议,可以提出检测,如果检测不达标,车主可以不购买该车。但车主在购买之后却不能按该标准提出赔偿。
因此,在各方呼吁下,目前环保部门正准备对《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进行修订,预计2015年前后将出台乘用车内空气质量的强制标准。
可以预期,一旦《指南》上升为行业强制性标准,将有助于改善车内空气质量状况,但这种改进能有多大,目前来看并不乐观。
就国内空气质量检测现状而言,因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与鉴定标准,多数车内空气质量检测只能依据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标准,并且大多是针对汽车装潢后的车内空气质量进行检测,极少对“裸车”检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检测报告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只能单纯作为消费者购车的参考。
在我国,车企并不认可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的证明,国家权威检测机构又通常不接受个人送检。这让众多的受害者无路可走,较终只能不了了之。
因此,只有对改善车内空气污染动真格,《指南》的执行改善才能走上法治的轨道,有利于提高汽车行业进入一个全新用车环境。将促使汽车厂家对乘用车的用料,向法定的标准去升级改造,也将使消费者真正对车内空气污染有知情权,有了更多的健康和环保意识,用车环境也将有更多的保障。